您好,欢迎访问雷竞技app官方版下载
400-374-9547
13974215423
公司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雷竞技(中国)app官方版下载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棠下村工业园68号
手机:13974215423

咨询热线400-374-9547

强制垃圾分类四年了为何 927 座焚烧厂们“吃不饱”雷竞技app官方版下载?

发布时间:2023-09-12 12:47:28人气:

  分类政策减少了垃圾,焚烧炉依然建设不停,中国的垃圾处置政策应该统一标准和更精细化。

  今年是中国强制垃圾分类的第四年,一系列政策不仅影响着居民的行为,也隐形地冲击了垃圾末端处置行业。在这四年里,中国的生活垃圾焚烧厂数量和处置能力都翻了一番左右。但是,伴随着分类后垃圾的减量,部分焚烧企业开始 吃不饱 。

  5 月,芜湖生态雷竞技app官方版下载委托上海青悦,一家关注环境数据的环保组织,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监测数据公开平台上的工厂运营数据做了整理。这个平台由生态环境部主导,从 2020 年 1 月起,每日公开全国生活垃圾焚烧厂前一日的污染物日均值和运行数据。

  结果显示,5 月份全国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计划内停运 8499 天次,也就是焚烧厂的一个焚烧炉停运一天的情况在这个月内发生了 8499 次,甚至有部分焚烧炉当月超过一半的时间没有开机。除去设备老化等停运因素,这意味着相当多的垃圾焚烧炉闲置了。

  一方面是垃圾焚烧厂的不断增加,处置能力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是垃圾分类后,焚烧厂无垃圾可烧,垃圾焚烧行业陷入产能过剩的僵局。要满足过剩的焚烧产能,反过来可能会使更多垃圾被焚烧处置,有违垃圾分类的初衷。这种局面背后,是不同部委间相互矛盾的政策。加强地区间和部门间的政策协调,从城市基础设施属性上科学处置垃圾,方能推进垃圾分类政策。

  目前中国只有上海市公布了可回收垃圾的量。在垃圾分类进入 强制时代 后,从上海的数据可以看到可回收物和湿垃圾回收量的增加,这是导致焚烧垃圾减少的一个因素。

  上海在 2019 年 7 月开始实施具有强制性的生活分类政策后,干垃圾的量不增反降。以 2021 年为例,上海市共分出湿垃圾和可回收物合计 646.1 万吨,占生活垃圾产生量的比率超过 54%,而这一比例在 2018 年仅为不及 21%。

  src=干垃圾的减少对生活垃圾焚烧厂处置量的影响十分明显。在分类实施前,垃圾 烧不完 。2018 年上海市满负荷运转的情况下焚烧处置能力 281 万吨 / 年。由于垃圾太多,焚烧厂超负荷运转,当年实际的处置量是 386 万吨,另有 387 万吨左右填埋处置。也就是说,焚烧占了干垃圾处置的大约一半。

  而分类实施后干垃圾减少,垃圾焚烧厂呈现 吃不饱 状态,即焚烧厂因无垃圾可烧而被迫停运的情况。以上海老港固废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为例,在今年 5 月份的垃圾焚烧厂运行数据中,该公司的 12 个焚烧炉有 88 天次的停运。2021 年,上海市垃圾焚烧处置能力是 765 万吨 / 年,实际处置量为 665.2 万吨。焚烧能力超过了需要被焚烧的量。

  今年 5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建部)表示,争取在 2025 年底前基本实现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如果垃圾分类得到进一步推进,减量带来的垃圾焚烧厂 吃不饱 的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

  住建部自 十二五 开始对焚烧设定明确考核指标,后又在《 十四五 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简称 十四五 规划)中进一步提高目标 : 到 2025 年底,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 80 万吨 / 日左右,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 65% 左右 。

  在考核指标的激励下,生活垃圾焚烧厂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工厂数量从 2011 年的 130 座倍增到了今年的 927 座,焚烧的处置能力在 2022 年底就超过 100 万吨 / 日,提前三年超额完成了 十四五 规划。

  src=除了垃圾分类在源头上减少了焚烧量之外,在工厂的投资建设阶段,生活垃圾收集运输能力的过高估计、焚烧企业抢占市场时的产能布局、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目的虚报数据、地区之间难以共享等等,都可能造成垃圾焚烧的 产能过剩 ,即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能力超过生活垃圾产生量的情况。

  以 产能过剩 指数表示,如果该指数大于 100%,则认为该区域可能存在生活垃圾焚烧 产能过剩 的情况。

  根据我对有生活垃圾焚烧厂的 29 个省区市的计算,全国 2022 年平均 产能过剩 指数为 100.99%,12 个省区市 产能过剩 指数超过了 100%。

  垃圾分类带来焚烧量减少,焚烧厂大量建设却又闲置,矛盾背后是政策指标的分歧。

  在中国,住建部担任负责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等环节,生态环境部负责垃圾管理过程中的环境监管。但在垃圾分类和 无废城市 政策同步推进后, 回收利用率 这一关键考核指标的定义上却出现了分歧。

  2016 年,在住建部等雷竞技app官方版下载制定的《 十三五 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十三五 规划)中,有两个关键考核指标:到 2020 年,焚烧处理能力占比 50%、回收利用率达到 35% 以上。一年后,住建部主持制定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该方案重复了上述目标。

  2019 年,生态环境部在《 无废城市 建设指标体系(试行)》中对 回收利用率 做了定义: 指生活垃圾进入焚烧和填埋设施之前,可回收物和易腐垃圾的回收利用量占生活垃圾产生量的百分率。 按照此定义,2015 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仅为 15.6%,到 2020 年底提高到 35% 几乎不可能。

  但到 2021 年,住建部等印发的 十四五 规划中, 回收利用率 不见了,改用 资源化利用率 作为考核指标,要求 2025 年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60%。在同步印发的考核文件中,资源化利用率的计算不仅包括可回收物和易腐垃圾的回收利用,还包括焚烧和填埋。

  按照这个定义计算,如果只计算焚烧、不考虑可回收物回收量,2021 年的资源化利用率已经高达 58.4%, 十四五 规划中确定的 60% 目标似乎能够轻松提前完成。

  执行层面,城市生活垃圾由住建部管辖的地方环卫部门负责,资源化利用率指标体系必然会占主导地位。如果地方政府仅根据资源化利用率的定义,发展焚烧就能实现考核目标,那就有动力兴建更多的焚烧厂,焚烧更多的垃圾。而垃圾分类带来的减量,以及可回收物和易腐垃圾的回收利用很可能被忽视。

  根据住建部的统计,2021 年中国城市和县城共焚烧处置生活垃圾 2.1 亿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置的比率高达 73%,焚烧量和焚烧比例的快速增长虽然在表面上缓解了 垃圾围城 的问题,但经济、健康和环境隐患更为严峻。

  生活垃圾焚烧厂的经营严重依赖政府财政补贴。但自 2020 年起,中国垃圾焚烧行业被政府欠费的情况日渐严重。据 2022 年 8 月的一份调查,位于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江西等 5 个省份的 11 家垃圾焚烧厂被拖欠国家和省级电价补贴以及垃圾处置费共 4.78 亿元。

  随着焚烧量的增长,有关垃圾焚烧健康影响的证据也越来越确凿。以安全防护距离为例,2022 年 7 月刊登的一篇研究根据中国 510 座生活垃圾焚烧厂的废气排放计算发现,生活垃圾焚烧厂下风向 1,000 米的危害指数(Hazard Index)和致癌风险(Cancer Risk)均高于安全值,最小约 1,500 米的防护距离才能将污染物维持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该距离是当前防护距离(300 米)的 5 倍。中国的生活垃圾焚烧厂的数量已经高达 927 座,单厂处置能力也在不断增加,健康影响的面积和人群规模比例会不断扩大。

  src=图:贵州的一个在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站,摄于 2019 年。图片来源:Alamy

  2021 年焚烧 2.1 亿吨生活垃圾约排放 630 万吨危险废物飞灰,以极低的成本进入垃圾填埋场。从气候变化角度,中国垃圾焚烧发电因为被标签为 绿色 、 低碳 技术,产生的温室气体并没有被纳入监管。但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数据,2022 年中国垃圾焚烧发电排放二氧化碳当量高达 10065 万吨。芜湖生态估算发现,垃圾焚烧发电的碳排放强度高达 1,798 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 兆瓦时,远高于中国电网平均的约 600 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 兆瓦时。

  面对区域垃圾焚烧的 产能过剩 ,通过谨慎新建、共建共享,以及加强农村地区垃圾分类收运、开展有条件的协同处置都是可能的解决之道。

  而按照 十四五 规划对焚烧的推动,中国垃圾焚烧行业 产能过剩 的局面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如果考核指标设定为包含焚烧,那么垃圾可以简单地一烧了之,就无法实现垃圾分类政策推动的减量、资源化等初衷。

  中国的生活垃圾焚烧厂多是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讲求经济回报。在分类后垃圾减量、补贴不到位、健康和环境等因素影响下,是否要继续大干快上,是否还有利可图都未可知。最重要的是,垃圾焚烧行业发展背后的政策指引,不能脱离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属性,即首先要遵循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 。

  金融监管总局:针对人身险公司、财产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实施差异化资本监管

  透视一周牛熊股:周涨超110%!最牛股华力创通签订2.1亿元神秘大单;华为两款新机预售火爆,产业链多只个股登上牛股榜

  丘栋荣个人再出资中庚基金,新增1050万出资,持股比或达9.73%,管理团队持股比例有望超六成

  人本股份IPO:三年多分红7.65亿又募资8亿“补流”,回复称“合理”

  8月信贷明显改善但同比仍弱?市场激辩政策落地效应,9月银行冲贷款叠加地方债发行或触发降准

推荐资讯